從骨科理論上講,治療骨折三大原則分別是復位、固定、功能鍛煉,因此,對于骨折的病人,科學的功能鍛煉,積極的康復治療是不可或缺的。
在骨科臨床,有時會發(fā)現(xiàn)明明復位很完美、固定很牢靠的骨折,卻由于疏于康復鍛煉而導致功能障礙,使治療效果打了折扣,這種情況又被稱為“骨折病”——在骨折及其治療過程中引起的關節(jié)腫脹僵硬、功能障礙、肌肉萎縮、骨質疏松等骨關節(jié)固定綜合征。
理論上講,骨折康復的開始時間應盡可能的早,一般是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,其目的在于不影響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,盡快恢復患肢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關節(jié)囊的舒縮活動,防止發(fā)生肌肉萎縮、骨質疏松、肌腱攣縮、關節(jié)僵硬并發(fā)癥,同時應用消腫、活血、補骨藥物,促進骨折的愈合。在這之中,功能鍛煉是骨折康復治療的核心和主要手段。
骨折的康復多分為三個時間窗口:1)功能鍛煉早期(炎癥反應期);2)功能鍛煉的中期;3)功能鍛煉的后期。
其中,在功能鍛煉的中期也就是傷后2周至骨折的臨床愈合這段時間,傷肢局部腫脹逐漸消失,疼痛緩解,骨折斷端出現(xiàn)纖維連接,并逐漸形成骨痂,骨折處穩(wěn)定,在此期間施行正確、高負荷的康復鍛煉,對骨折愈合最有意義。
在目前階段,除了繼續(xù)加強肌肉的等長收縮運動(即在關節(jié)不動的基礎上,患肢肌肉做有節(jié)律的靜力收縮和放松。既我們常說的用力繃緊和放松,來預防肌肉的萎縮或粘連)以外,可在醫(yī)護人員和健側肢體的幫助指導下,逐漸恢復骨折的近端、遠端未固定的關節(jié)的功能活動和骨折上下關節(jié)的活動,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,增加主動的關節(jié)屈伸活動、防止肌肉萎縮、避免關節(jié)僵硬、減少功能障礙。
比如前臂骨折后,腕關節(jié)、肘關節(jié)活動受到石膏或夾板限制,但手指關節(jié)是允許活動的,可多作抓握等動作,以促使血脈流通、改善末梢循環(huán);再比如股骨骨折手術后要加強鍛煉膝關節(jié)的活動,以免發(fā)生股四頭肌腱攣縮、粘連,膝關節(jié)功能障礙。
康復鍛煉固然重要,但還需要注意鍛煉的事項,要以行動為主,被動為輔,循序漸進,不可盲目粗暴,急于求成,注意避免副損傷,不做增加肢體重力活動以及骨折上下端之間不一致的旋轉(不利骨折的穩(wěn)定);避免在康復鍛煉中偏重多練某些部位,而忽視鍛煉其它部位,要全面兼顧各關節(jié)、肌肉、及各種不同功能;另外,臥床過久的病人,突然站立時容易眩暈,可先練坐起,再短時間站立,逐步適應。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751次瀏覽 2023-09-0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51次瀏覽 2025-03-21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0次瀏覽 2025-04-16
2836次瀏覽 2024-12-29
2693次瀏覽 2025-02-21
2890次瀏覽 2024-11-10
2762次瀏覽 2025-02-15
2957次瀏覽 2025-01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