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系膜淋巴結結核的主要癥狀包括腹痛、發(fā)熱、體重下降,部分患者伴隨腹瀉或腹部包塊。該病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,需通過抗結核藥物治療結合營養(yǎng)支持改善癥狀。
1. 腹痛
約80%患者出現右下腹或臍周隱痛或鈍痛,進食后可能加重。疼痛與腫大的淋巴結壓迫腸管或局部炎癥刺激有關。兒童患者可能表現為陣發(fā)性絞痛,易誤診為腸痙攣。
2. 發(fā)熱癥狀
午后低熱(37.5-38.5℃)是典型表現,夜間常伴盜汗。重癥患者可能出現持續(xù)高熱,體溫可達39℃以上。發(fā)熱與結核桿菌釋放的致熱原及免疫反應相關。
3. 消化系統(tǒng)異常
30%患者出現腹瀉,糞便呈糊狀不含黏液膿血。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可導致腸蠕動紊亂,部分患者合并腸結核時可能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。左上腹或右下腹可能觸及質地中等的活動性包塊。
4. 全身消耗癥狀
進行性體重下降每月可達2-3公斤,伴隨食欲減退、乏力。結核毒素抑制蛋白質合成,同時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(tài)導致營養(yǎng)消耗加速。
治療方案需結合臨床表現制定:
抗結核藥物需聯合使用異煙肼(5mg/kg/日)、利福平(10mg/kg/日)、吡嗪酰胺(25mg/kg/日)三種藥物,療程至少6個月。嚴重淋巴結腫大可加用鏈霉素肌肉注射。腹痛明顯者可用山莨菪堿緩解腸痙攣。
營養(yǎng)支持包括每日補充優(yōu)質蛋白(雞蛋2個/魚肉150g),維生素豐富的果蔬(獼猴桃/西蘭花),必要時添加腸內營養(yǎng)粉。急性期需采用低渣飲食減輕腸道負擔。
腸系膜淋巴結結核需完成規(guī)范抗結核治療,定期復查腹部B超觀察淋巴結縮小情況。治療期間每月監(jiān)測肝功能,出現持續(xù)高熱、劇烈腹痛或腸梗阻癥狀需立即就醫(yī)。保持餐具消毒隔離,家庭成員建議進行結核菌素試驗篩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