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瀉治療的核心是補液防脫水,輕癥可通過飲食調整緩解,嚴重需藥物干預。主要方法包括口服補液鹽、調整飲食結構、合理用藥、腹部保暖及就醫(yī)評估。
1 口服補液鹽是基礎療法
每袋補液鹽需兌250ml溫開水,少量多次飲用,每日至少補充1000-1500ml。兒童可選用水果味補液鹽,避免一次飲用過多引發(fā)嘔吐。自制補液溶液可用500ml開水加1.75g食鹽和20g白糖調配。
2 飲食調整為BRAT原則
香蕉、米飯、蘋果泥、吐司這四種食物纖維含量低,能減少腸道刺激。蒸熟的蘋果含果膠可吸附毒素,米湯能補充能量。避免乳制品、高脂及辛辣食物,癥狀緩解后逐步添加瘦肉、蒸蛋等易消化蛋白。
3 藥物治療需對癥選擇
蒙脫石散每次1袋每日3次,吸附腸道毒素;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可調節(jié)菌群;洛哌丁胺適用于非感染性腹瀉,但發(fā)熱便血時禁用。抗生素需經便培養(yǎng)確認病原體后使用,避免濫用加重腸道微生態(tài)紊亂。
4 腹部保暖輔助治療
使用40℃左右熱水袋熱敷臍周,每次15分鐘每日2-3次。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穿著高腰棉質內褲避免受涼。生姜紅糖水可驅寒暖胃,取3片鮮姜加10g紅糖煮沸飲用。
5 嚴重癥狀及時就醫(yī)
持續(xù)48小時以上水樣便、體溫超過38.5℃、便中帶血或黏液、出現嗜睡等脫水表現需急診。嬰幼兒、孕婦及老年人腹瀉超過24小時應就診,糖尿病患者出現腹瀉需立即監(jiān)測血糖。
腹瀉期間記錄排便次數和性狀變化,治療3天無改善需重新評估病因。注意便后溫水清洗肛周,預防皮膚破損感染。保持規(guī)律作息,癥狀消失后繼續(xù)清淡飲食1周,逐步恢復腸道功能。